成長的鞋

  大學生活比較簡單,三雙鞋就能四處遊走(涼、跑、休閒);現在似乎不是這麼回事。這個月難得同時購入兩雙鞋──如果這篇是陰性書寫、則從反向詮釋之──儘管事前已臨時編列並後續追加預算,多少感到莫名與不知所措(足)。
  雖然我無意詮釋女性面對此議題之處境,鞋量增加的確造成一種質變:「鞋子總是少一雙。」這種變遷導因於過去累積/形塑的個人穿著結構、及其對應之決策,基於舒適寬鬆取向(5XL/XXXXXL年代),三種鞋運用彈性也有變化;反正當時所面臨的正式場合不多,大多還應付得過去。即便山上有時南風天反潮,從髮型到鞋款總是簡單就好,一如我的姓氏。
  我不確定「年齡」是否構成一個自變項,解釋個體所遭遇的情境越多樣化,另一層面、也認識到(懂得)適當穿著之重要性。需要正式/又不要那麼多/再體面一些/又帶有休閒風,大學畢業或許是個門檻,無論生命還是層級進階、皆意味隨心所欲自由度(扣除地)下降中。對應到髮型、自然無法天天當花美男蓄著飄逸長髮,力求俐落以外最好還能隱藏年紀;衣著逐漸地縮水,雖不至於緊勒成(日式)叉燒,5XL不復見、漸漸縮到XL,偶爾也有L選項之情境;於是運動休閒鞋無往不利之盛況自然不再。當然夾層在社會感覺結構與期許、以及個人自主空間,這個過程往往呈現拉扯動態;並且這段文字尚未涉及風格問題。於是乎、原先的穿著範疇不得不分裂而細緻(總是少一雙填補間隙),以面對多變而現實的「熟成」。
  回頭看看、其實大本營豬狗兄弟得負責相當責任,或許是看不下去我如此邋遢,近年送了好幾雙鞋給我;今年也不例外、挑了雙筒靴給我,好讓我能陪伴大爺穿情侶鞋,又可能他們期待我能夠看得更高更遠。至於面對婚禮用皮鞋則是雙親大人囑咐弄一雙穿著──另一位伴郎-大表弟也為此頭疼──當作生日禮物補貼我好些經費,煩躁過程不再贅述,前個週末總算不得已地處理妥當。為得準確拿捏感覺、還帶著西裝褲去挑選;前後挑選、穿了又脫近十雙,(還記得我們的)店員耐心地幫我調商品來回進出,事後仔細想想、它們之間的差異或許沒那麼大-大得讓我躊躇許久(因為有試穿走動),最後拍板一雙(第二雙試穿的)中規中矩的黑色皮鞋。遲疑這麼久、也不是真有那麼難取捨,(對我自己而言)套進皮鞋那一瞬間、腑視角視窗內的下半身彷彿不是我(的),也不覺得鏡中影屬於我,自然無從判別起(適合與否)。


  中國字很有趣:在此我無能為力從訓詁角度瞭解「鞋」字,或隨手畫出甲骨文;這篇的「鞋」字出現頻繁導致某種疏離感油然而生,右半邊的「圭」頗像似鞋架。對此、顯然這鞋架不敷使用,於是讓人挺想為它擴充:如果客氣一點、希望它有些造型,則可寫成「革垚」;若是簡單實用取向,則可購入同造型擴建、如「革圭圭」。目前我房間的狀況可能是「革圭圭圭圭圭」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0 commenti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