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習慣

  不幸的是、咽喉不適轉向朝扁桃腺發炎檢視,其輕微症狀多符合對該病情之描繪,可能明天抽空去給校醫看一下、最好能順道拿個消炎藥;雖然可以想見、我的晚睡習性定要被拿來數落幾句(一如我調侃他人般)。當然我也希望問題就此打住,不然食慾降低、講話興致降低,害得整個人多了幾分鬱悶;儘管晚餐還點了(近乎折騰自己的)打拋肉醬麵(大辣)。

  大學至今、若要論及居住空間與支出比例變化,多不可迴避「購書」此一變項的R square增加;換句話說、購書這回事顯著地影響前二依變項,對應的具體表現為書籍成為大宗傢俱且持續擴展中,帳本裡的購書條目固定數筆、金額亦為主要支出項,它成為近年養成的一習慣。這完全是大學(包含以前)所無法預見:彼時的收入多直接轉為生活費、過得去但不闊綽(儘管畢業時還能存了一些錢);當時課程多影印了選讀範圍、自然無意顧及購買整批讀物──一本書就挑個一、兩篇來看,購買完全不划算──頂多就是圖書館借來翻閱,大抵能滿足對於書籍的需求(當時總覺得買書有些做作、之於應付學業與興趣發展,圖書館支持我渡過大學)。曾經以為複印是種途徑,但成本與成效並不理想而作罷。貼實來說,大學畢業時候、我的書很少/卻也不認為有少。
  關於購書,上至政治/文化發展、細為癖好或購物欲望,在此我無能清楚梳理並提出系統性觀點,同儕中適任者比比皆是(是的、我在扯人下水);但本文就一個最實際/改變我習性的條件來作開展:「購」書,這一切的起點。對收入有限的學生來說、無法自在地將書籍丟入每一個購書通路的購物籃,有時更是被訂價潑熄對書之興趣──學長姐傳承的必修課本當然也是大學內常見獲書辦法,但它不總是讓人夢寐以求的書、也可能有再傳之需求──複印可能是多數人浮現的替代辦法,它之所以便宜、主要是攤開印能夠對半砍頁數以降低成本,不過一面四頁不好拿/不好帶/不好放,對書本身也非好事;如果單面印、則成本幾乎接近訂價(簡體書還不划算),唯大量製成方能降低單本價格。當然、整本複製將違反著作權法,實在不值得建議。
  拜網路通路發達之賜,掌握幾個網路書店,其挑選書目、比價與訂購皆便捷許多(就如同其他網購一般),每當特定活動皆給予一定折扣、(規則/不規律地)贈送coupon、或滿額回饋購物金,都是壓低購入價的基本方法;久而便能掌握各通路的低價規律性為何(如週年慶、生日優惠),其他則是用郵件方式一直提醒你。
  網路儘管便捷、但實體書店才能給予「意外的」刺激,叮嚀自己少了哪方面的書籍。確實我極少在名滿臺灣的幾間實體書店購書,就財力與需求考量、簡體書與二手書店較符合我的需求。簡體書普遍較繁體書便宜些、特別早期的差距更為明顯,不過可斟酌各家倍率而深入比較,通常會員資格有無更關鍵地左右價差;當然部分簡體書需費心力解讀之,不過其翻譯廣度大於繁體、社會科學類感受特別顯著。有時網路書店亦會提供誘人倍率以增加其簡體書業績。而二手書店則需要探聽各地具(人文與社科類)品味的書店躲在哪裡──另有極廣泛收購的二手書店則不在此深論──較能找到(相關學科)理想的書目,相關訊息亦已專著成書出版。其售價通常從六折增減,依據書況/稀有性/出版年份/人為痕跡…等條件調整價格;若不強求書況、自然能以低廉的價格購入。
  上述只是簡要地梳理近年轉向購書習慣的基礎條件,當然多虧身旁同儕分享技巧與建議(誘騙與陷害)、才能理出些許心得;雖然我不想讓它很工具性(即貼心地附上相關書店與連結),但我確實預設讀者為不願買書的大學生/如過去的自己。在此定當大聲邀請身旁出色的同儕指正與補充購書需知(寫得不好、責自在我),若是願意接力進一步剖析購書所須的品味與敏銳度(我所力猶未逮)、那當然是再好不過。

  昨天才說湊齊動物管理員扭蛋有其難處,未料今天發現又一位賣家提供完整一套販售,不過兩倍價格實在令(已蒐集八隻如)我卻步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1 commenti:

TsaiChangPin ha detto...

陳芳明老師,2011,台灣新文學史,800頁。聯經出版,硬殼精裝,定價1200。呵呵!買書還是要看啦!加油加油!太多可以捐出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