宵夜作為社會共在

  飲食向來是社會學關注的重要議題,小至物種、大到文化文明,中間尚有禮儀、習俗等層次;從食物的生產到剩菜剩飯之處理,社會學多感興趣。而它亦是反映現代社會個體連繫的一個面向。不過老橘子學長這學期主要開設運動-社會學課程,在此我便不贅述飲食種種理論如何;而是關心身旁你我他的飲食習慣。
  由一般經驗即可推想、餐桌一直是人們維繫感情的重要場合,無論公事、甚至有更多私情、閒雜話題,倘若能添加酒精更是催化熱絡;透過此一儀式、人們形塑出共同感,支撐它的元素,包括共享、歡騰與相似的飲食習慣。
  然而在社會建構的定時三餐規律──儘管延伸出早午餐與下午茶──多依循此方向發展,立基於常態(補充營養)的飲食知識,相較之下、「宵夜」則有另一邏輯:若非日夜顛倒的人,宵夜在現代健康觀的視野下、被定義為造成身體負擔的飲食習慣──代謝率低、熱量消耗小、錯誤選擇食物、飽足感較難獲得──具體的生理後果為體重增加,即為一種(可能性更高)戕害自身的飲食;然而藉由這種反向邏輯的飲食儀式,集體同樣可以獲得凝聚(甚至不亞於一般正餐),經過彼此展現奉獻與犧牲之意願,使得信任感更加強化。
  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我胡謅之誠意。

  不過三少奶奶(經中文所出身的大小姐指正、三姨太並非理想用法)有交代「請幫助我,讓我能跟變瘦的肥貓交往好嗎?(握手)」並根據她前文推測65公斤級三少爺為其理想狀態,我只能說:「肥貓、不能怪我吃薯條沒揪你啊!」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1 commenti:

Michelle Kao ha detto...

我想按讚!

還好有大姐頭代為指正,要不我也很疑惑原來我不知不覺變成小三了?



聽說你上次誘貓游泳失敗了,下次記得帶催眠槍去捕捉野獸唷~(眨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