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會

  今天最大的收穫應該是順利取得全家啤酒乾杯節的宣傳海報吧。
  晚餐間、論及下學期的業務內容──我應該無法在系上找活兒了──主要負責集會的行政事務;除了步上軌道的「學術」讀書會,以及腥風血雨將至的異種論文格鬥月會。關於月會的想像,突然冒出那些老學長的恐嚇:新竹中學時期,學長們總是以「動員月會」來昭示本校的校風自由、在那個保守僵固的時代裡。宋文里學長在〈我的新竹中學:A Good High School〉中,第一個小節即以動員月會來勾勒/還原新竹中學之形象、及由此鑄成的竹中精神,「竹中有辛校長所創立的一種特別的『動員月會』,也就是一種由全體師生參治體制下與的每月例會,作生活總檢討,……雖然這個月會的名稱是當時整個政治體制下的產物。」然一個例行公事式的形式集會並不會教人懷念,實是內容賦予了靈魂與生氣而有意義,宋學長繼續說道:「學生照例遵循會議規範,上台用幾乎不顧任何禮貌修辭的炮火來質詢校務。學生發言完畢,擔任主席的學生就請『列席』的校長來對各種問題提出說明。」在類似的逸事傳頌下,後進除了聽得趣味、不禁揣想當年火力如何強大,於是在我腦海裡、月會便逐步接近某種調性;畢竟我們已身處「民主」時代,動員月會轉型成學生意見反映座談會──即一年一度湊齊八百位學生坐在禮堂底下──反倒徒留形式。
  當然這些故事紛紛最終指向辛志平校長及其帶領的新竹中學教師們,在那個學生/公民還在認識民主的階段裡、所展現的氣度與包容;學生浸潤其中而漸漸瞭解民主社會發表意見之範圍與限度。
  這是今天在圖書館翻閱資料的一些小結,對照兩所黨/國校、抗戰前的北京大學亦有許多逸事傳聞──當然它的正經事有更多人研究──這些傳聞雖然程度不一地被渲染誇張、亦有正負面說法,但它所勾勒的情境/人事時地物,實則反映該社群所共享的一些特質(精神)、進而陶塑後生對它的理解/為自身人格發展找到嚮往的範式──竹中人也好、東海人也好──它提供了「成長」指標的依據之一,才讓校友們如此愛這所學校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0 commenti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