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惜了那道頻率

這幾天會突然閃過一些想法:是不是該生一些沒營養的文字?這就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習慣:沒什麼特別、沒什麼特別要紀錄的東西。生活就是日復一日地-起床、讀Braudel到五點(也沒什麼動)、慢跑單車、晚餐、坐在電腦前與計劃書折磨自己、看一下第一味的預告、繼續打、洗澡、看些英文、睡覺。生活是如此規律、簡直是日常之典範,於是又開始思辯起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的關係、往往都把旅行/觀光拖下水(在此還要拉出一條名為期待的軸線)。所以之前不太實際想研究的題目,就是日常生活的非日常生活可能性。但倘若如此,則人人都將張開雙手擁抱社會學。當然也不是說生活沒什麼新鮮事:昨天慢跑時,都市公園的路旁有隻黃牛。我深深覺得他的氣質很好,跑過去時差點撲上去、如果我不怕死或想鬥牛士一下;昨天也是難得一見的太陽,私以為秋天已悄悄到來、好幾天沒看到它。竟為刺眼的光線感到無力,顯然是我龜在家裡太久;也有人生日,不過也只是道賀一下、不是說七八月生日的人最可憐。不過這是國小生的心聲;有人找我出去講話,因為不知覺地排擠/被排擠,深深地為這種主體的無作為而感到無奈。所以究竟是主體排擠別人、還是被別人排擠的客體,抑或兩者互挪為藉口。顯然溝通作為基本能力,不知道它的效能是使互動更清楚或更模糊;也有人來拜訪我,而我只把啤酒拿出來招待他;也跑去彰化換個機油,白目吳懷疑我又繞了一圈台灣,這是接下來要做的事;也有人抓我出去鬼扯,看來我需要加強的是有系統地鬼扯;也有去看新生名單,不過今年沒有竹中的學弟讓我非常難過;也有看到颱風前的光影,但是雲太厚重擋住光線、那光無法層次地撒出來。腦袋持續轉動,固然可以為那隻牛大作文章:那隻牛讓我忿忿不平地反思麥X勞的牧場及生態問題;那隻牛讓我想起東部海岸的小牧場,牛兒就望著海洋發呆、小么跑去摸他屁股;那隻牛讓我思考為什麼中國沒發展出乳肉文化;那隻牛讓我想起能量轉換消耗的問題,尤其是養人;那隻牛讓我記得我唸牛會有客家腔;那隻牛讓我想起身邊那些牛脾氣(屬牛的也好、金牛座也好)的傢伙們;那隻牛讓我想起王品牛排與夜市牛排之差異;那隻牛讓我好奇牛肉麵是怎麼在漢文化出現;那隻牛讓我懷念學校的乳牛們,暑假總覺得他們被關起來;那隻牛讓我想起乳制品的漲價,與市場、物價指數之間的關係。那隻牛讓我瞭解脈絡的重要性,因為在漢文化下面住了一隻牛、而日本則是鯰魚;那隻牛讓我想起國小的時候,我把午餐寫成牛餐、它探出頭來。不玩了,顯然特殊性是呈現被賦予的狀態,所以以物喜、以物悲、以物怒(固然這邊可能要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目標前進),雖然我總是覺得那些作為客體的「物」很無奈。風格社會也是在類似的脈絡討論:「物件」構成自我認同、同時人又被物所使役,物件同樣沒有無辜的吶喊。而這是日常/非日常的關鍵,再習以為常、理所當然不過的生活周遭被去熟悉化,是社會學的要領之一。所以下一次來寫一篇「去房間走走」。於是好奇殺了一隻貓、也讓一隻貓飛了起來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2 commenti:

Shi J. Yu-Hao Wu ha detto...

你是性向有問題不成?沒有竹女的學妹就算了,沒有竹中的學弟你難過個屁啊?!(話說至此,連續兩屆我們都有竹女的學妹,不曉得今年還有沒有...)

pinocchio ha detto...

話不是這麼說啊 一如你是學姐控 哪在乎小朋友是男是女 不過我今年的大一直屬是竹女學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