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去台灣走走

想出去走走,它通常被解釋成欲念、一種念頭:可能是一道光線、一個畫面或一個人就構成想出去的動機與理由。當是前幾天卻有另一種解釋、物質面的解釋。這話如此說來:過往四、五月時,因為常常出去玩,所以手握機車的離合器(油門)時不覺得緊或是重。然而前幾天卻突然覺得很難催油門,才驚覺是否我太久沒有騎車去走走?五月廿日換過機油到現在騎了約五百公里,然而更前一次換機油是四月中、意即那個月騎一千公里。我找這個理由來解釋感到不適的地方,簡單說就是手感不對。還記得剛從板橋大運回台中時,還覺得跟宇豪的車比起來、比較習慣騎自己的車(廢話、同時宇豪的車在花費七千的代價下完全修復)。明天還有一科考試,完成之後就是暑假在等我、等著我去走走。
在備審資料是否可以寫下出去走走的社會學意涵?我沒參加過社會運動、也不能認為那就是社會學實踐或是社會學系學生之必備。我選擇去看台灣吧,說體驗消費怎麼能不去九份跟南庄看看日式懷舊與客家的符號、看到重機成群結隊在台三馳騁或許跟階層有關係、真實與超真實的信義鄉等。沒有想過出去是否在放鬆或是任何個人的感受,可能有一些些忘記簡伯宏的感受吧。因為沒有跟鏡中自我(簡伯宏)互動,樂於當一個路人、飄渺在風中。每次走過之後,總有很多故事要講、或是與習得的社會學討論呼應之處。沒有細究過該定位自己是觀光或旅行,但都是與異己的相逢。旅遊當然可以是社會學的剖析對象,但我需要的是剖析自身的旅遊經驗。
仲夏召我以蟬鳴、海聲、炙熱還有一派陽光。暑期已經排定一些行程,想要再一次次地去台灣走走。雖然標題比較像那一分類,但這不是為它寫序、也不是哪一次出去玩的紀錄,而只是一個在生活中想出去的吶喊。(有部份實情是被昨日餘暉撒在街道上的金色景像而心動)房間換上新的台灣公路圖,意念在地圖上遊走任何可能的路線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0 commenti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