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


  我已經告別廿歲很多年,離開BMI值20以下也有段時間,腰圍更是如此;曾以為這樣叫做「不健康」。今天寫20並不是從自己出發、曝露什麼身體缺憾處,而是電影《10+10》。它等於20吧?
  我自然沒那麼功力去寫影評,事前視後我皆非保持「非看不可」之推薦興致──甚至我也沒去到電影院花錢吹冷氣,就非商業片類型來說、它還輸給《乘著光影旅行》──前幾天從架上欣喜取得福爾摩斯2(為什麼小勞勃讓我聯想到…..木村?)時,霎時發現這個有點點印象的片子、挾帶眾多大牌導演名字,拾起端倪一番、才(比較)知道它想幹嘛;衝著那些生疏卻期待的年輕輩導演就把它帶回家。
  我約略知道自己會喜歡它、卻不怎麼滿足。所幸節奏沒有一片倒地沉溺於溫馨之中、失焦於臺灣實況,儘管偶爾尖銳頗挑戰底限,中間還穿插黑色幽默或禪思(當然也有人偷懶),以及許多我看不懂的部份。然而廿位導演實在不能構想/理解為風險分攤或行銷噱頭之策略──即便每位都是響噹噹人物──否則10+10將小於20之功效。究其主因、部份是來自其「試驗性質」略顯濃厚,這裡或有兩層意涵:一者先試作看看(反應迴響如何),二者構想是否週延。相較之下──依尋的線索如過去曾提及:空間/城市向度的《巴黎我愛你》、《紐約我愛你》;時間向度的《十分鐘前》、《十分鐘後》;事件取向的《911事件簿》、《愛是你愛是我》──本片於文案強調(交付各導演的)旨趣為「臺灣特有」,這未免太……那個了吧?除了有些片段略顯重疊以外──有人硬是作成專題、還拿以前的作品充數,嘖嘖──綜觀整部作品又似乎不夠紮實地回應到旨趣(決不是訴求片末強作聯繫),以至於電影標題多少亦反映這種無力感。
  但我必須特別標示、(某幾段)內容處理到近代臺灣社會變遷的滑稽樣貌深得我個人好評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2 commenti:

Michelle Kao ha detto...

10+10我印象中是希望有100的效果,但坦白說有一些導演的表現讓我還滿失望的.

pinocchio ha detto...

希望有100的效果,好歹也寫成"10*10";雖不至於不可能,如我內文所述、導演間沒有足夠的共識與核心,其成果總有些未逮。不過他們在文案也有寫到、本片的實驗性質較重,也只能攤手等待拋磚引玉之效。嗯...確實有些人真讓我"意外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