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點觀察

  本文為系上社會研究方法助教心得總報告,供各位參考。

  過去總是戲稱「數學不好才來讀文組」的說法,多少了反映學生對於數學/統計的態度,進增加這學期職務的挑戰;意即除了原先的社會研究方法討論,尚有大半時間留作統計操作的討論,以確保學生瞭解目前正進行的分析為何、目的為何。也正是學生對統計的生疏與恐懼,儘管過去二年級的整年統計訓練、仍需許多力氣來喚回他們的相關知識;更甚者、統計技巧的熟練度亦影響組內分工與氣氛:它被視為分工的依據,組內分工為統計分析與其他,無疑是小組研究的潛在風險,連帶的統計軟體操作與文字詮釋亦然。但助教能做的事,除了一再確認每位同學的學習狀況、並且道德勸說投入量化分析,實情則仍有許多衝突與抱怨。
  同樣影響學習狀況的挑戰還包括:學年報告的持久戰。許多選修或其他必修課之課程要求皆設置規模不一的報告,但是社會研究方法卻是少數的學年的報。無論規模如何、都是學生應當接受的訓練,但是學年報告則容易消磨各學生原初的興趣與熱情,途中偶有徬徨與抱怨:何時才結束?就研究生看來、這個過程正是論文應有樣貌,不宜美化成它是愉悅且順利的報告、也不應該放寬要求讓學生獲得解套。助教也只能在一旁鼓勵與刺激,誘導他們能夠完成階段性挑戰、也算給自己交代。
  由於(再一次強調)這是份學年報告,戰線拉長、因此整篇論文的串聯更顯重要。在各份作業的階段性任務下、每每學生欲呈交一份作業、卻忘記與先前作業對話;他們交出一份「作業」、卻忘了它是「論文」的一部份。這點同樣反映在上臺報告的演說。特別是越到後面、每組皆應具備相當的敏銳度,以作出適當的首尾呼應,也才清楚他們正在操作什麼。雖然隨著各個階段累進,他們會發現過去操作的不當與缺失,實在地幫助他們瞭解社研法。

  透過三段文字鋪陳,對於我完整擔任該課程一年助教後、提出一些觀察與反省。固然、助教定是受益人,無論財務或學識,研究生應能掌握對自己有益的部分;上學期的總心得亦可適用本學期。但是在這一年中、對課程亦有些心得,發現學生對於知識/學識的態勢越趨零碎:老師在課程中仍提供相當的知識密度,但學生無法意識到要串聯時,甚至是「小組分工」、「三分鐘熱度」與「應付作業」的考量下,學習的成效無疑地大打折扣。
  作為一門系上頗為看重的必修課、除了傳授研究方法基本知識,我們亦關注它欲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為何?因此我建議該課程往後可著重「整合」能力之強調與訓練。特別是學年報告之於大學生實屬少有的大規模報告,適時地練習一再重組及與資料對話,以貼實地分析、詮釋與呈現證據;也才能從中汲取維持之動力/熱情、而非淪落他人給定的作業進度。也藉由「整合」訓練,企圖打開學生的知識視野、進而將所有(過去、現在與未來)修習課程/知識作出有機聯結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0 commenti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