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誰住在…

  一般我慣稱星期四大學,主要依據校名英文縮寫、也稍稍聯結求學歷程潛藏(其實沒關係的)親近性。又有一說、稱呼一聲海龍王,祂住在東海的大鳳梨裡、亦表明此處為四海之首。
  無論是李哪吒式、或浦島太郎式想像,我們遍尋不著龍宮何在,雖不關鍵性影響稱呼、落得名實不符,少了一絲踏實──起碼縮寫還四處可見──近來有感、路思義教堂不愧為校園重心之一,遊客絡繹不絕、(大一)學子更是圍繞於它打轉生活;然而它無法以此(人氣)晉升「龍宮」地位,關於失落的環節、我認為教堂內外的菱形斑紋適時提供足夠的「海鮮味」,讓此一稱呼擁抱具體形象。
  當然也可以說……這是德耀講座的啟發之一!

Read More!

晴/雨


  今天按例跑了山腰一側、一如往常的兩罐可樂,還有來回揣摩接著發生的種種可能性;只是…我應該未曾正午來訪。
  拜地利之便、我總能選擇確確實實的「那天」前來,無論我是否將它視為選填志願的重要依據;前幾年、早掃結束便拎著貢品進入園區,說陰森不陰森、其實很「大臺中」──現在再看它坐落文心路上、想來頗有趣味──大肚日先照、褪下一夜寒氣。日正當中自然沒這方面困擾,反倒是想找遮蔭處乘涼;只是有人(看起來)已久坐,還是撥動壓塌悶熱的頭髮、先放下冒著水珠的可樂,蹲在一旁的樟樹下。我其實不知道、這種場合偏好獨處抑或交流,儘管兩者皆不是錯誤答案;以前早上來、那個時段就屬上班族居多,一下子便離去,而我也喜歡坐著發呆望向市景與山。那位姐姐向我示意別拘謹、也別被烤焦,這才踏入亭內、坐在熟悉的角落,觀察這裡/這些年的變化。後續來了兩組人馬、卻又匆匆離去而沒有太多互動;其餘就由應景歌曲填補,以及吹來讓人飆汗的暖風,伴隨我的呆滯。離去前、客套地問了正在看書的姐姐待到何時?「我可以等到我小孩下課!」她如此應答、而我有點錯愕,倒不是她可以在這天氣待這麼久,實是她看起來不過大我幾歲。怪不得她一直嫌我年紀小……沒辦法嘛,頭上有差那麼多歲的兄姐,只能跟著他們聽歌。
  比較尷尬的是…就算我想點播什麼歌曲來作心聲、才發現手機只有儲存昇歌;還是讓其他人當DJ吧,啊啊。 Read More!

眼鏡是本體

  我是個無趣的人。
  無趣到……沒什麼人發現我換眼鏡,或確切指出差異何在;儘管膠框並非唯一狀態──印象中、兩付無框與一付鐵框,其餘七支膠框──以致「膠框是本體」無法成真,但它佔據截至目前的最佳配件、幾乎容不下其他選項:包括他人看待以及自我理解。今年適逢兩年一度的配鏡年,趁著折價券有效期間選購新朋友;被老闆調侃厭倦舊人──事實上、「這付」眼鏡已經戴了四年;嚴格來說、是兩付共計四年。兩年前本該依例更新,未料某次老闆調整時手誤、只好硬著頭皮換了同款的新框給我,前後為「亮黑」與「消光黑」之別──近來的確覺得眼鏡重得不甚舒適、壓得鼻翼兩道紅印,又感到近視散光增加、現役已不堪使用;反正換東西總能找到好理由、總不缺理由。當場也花了好些時間挑揀、試戴滿桌膠框,決勝期/賽末點亦有膠著,「哪付比較ok?」就他人看來、應該會納悶差異究竟是否存在吧。
  我差點無趣到選配曾經選項、不同顏色,所幸/不幸被攔阻成功。
Read More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