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炸了!」林小白習慣地吐出這兩個字。這幾天翻起以前小白寫給我的信、提起他的一些事,開心的事、難過的事。事實上、我也不清楚其後續發展。但讓我眼睛一亮的終究是這兩個字,當然這並不暗指我最近也「炸了!」──難道在閃光之前、須具備閃光產生的能量釋放爆發點嗎?──高中時候、每次超過臨界時,小白是這麼形容over的心境、接近無法接受但還是無奈。這個動詞、私覺得生動無比。作為一個字的存在,比「超了」、「過了」都還來得貼切。在這個時刻想起了這兩個字,附上小白的簽名檔、以昭示內文與他的關係:「因為一個人總是寂寞的,而寂寥的夜彷彿就是我的心,好安靜!」
Read More!阿德好走
阿德是我去年帶的學生,社會系待一年後、便轉到中文。有信心轉到中文系、他很了解自己要什麼。前陣子去健身房、還會碰到他,不小心在那邊上起社會學助教課。剛才聽學弟講起後,回家找新聞、才知道:媒體的超真實、非得要發生在身邊,才獲得真實的存在。而且真實到無法想像。看著新聞寫到阿德的母親、特別挑動我的神經:這原本是他社會學學年報告要寫的題目。很傷重。僅以簡短文字作為紀錄、並提醒所有用路人。 Read More!
做為方法──系列演講
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
做為方法──系列演講
理論之後?……
理論之後,就是方法!
這一句話可以雙重解釋:
一方面,就時間而言,上學期邀請五位理論專長的學者來系演講,並討論關於當前學界所關注的社會理論。本學期將演講及討論的舞臺由瞭解「社會的理論」轉移到掌握「社會的方法」,亦即理論之後,方法登場。這是安排。
另一方面,如果將「社會的理論」視為社會內容(現象、事實)的表達形式,那麼方法就是成就各種不同形式的可能性,亦即理論的後面,是由一組凝聚形式的邏輯與秩序所支撐,我們稱之為方法。也就是做為社會現象與社會事實的探究者,初識、瞭解了社會理論的「什麼」之後,接下來的工作,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社會理論的「怎麼」可能、「怎麼」有效,這就是方法。如果理論的對象是現象與事實,那麼方法的對象就是理論,理論無法迴避方法。就此而言,方法可以視為一種「後設理論」,在理論之後的基本預設、立場觀點、邏輯結構,乃至於實踐與應用條件的審視、權衡。這是需要。
因此,這個學期我們談方法。方法可以是操作技術,可以是心傳技藝,當然也可以是思維慣性,可以是態度與觀點。這是方法的多重層次,可深可淺,有裡有外,因此,系列演講定名為──「做為方法」。
至於演講人選──我們自己來!請人唸經,不如自己讀經。
本學期將介紹六個掌握社會的方法如下:
06/13................ 統計做為一種方法................ 陳正慧老師
***
14:00-15:40 演 講
15:40-16:00 咖啡時間
16:00-18:00 討 論
地點: 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(SS 30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