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打屁間想起年輕時的一段狂論,展現我對於人文與社會科學之興趣以外、也直接證明彼時我的腦袋已經破洞。
應該是國一、二時候,已經告別「純粹」理論派、亦累積一些蹲點的田野筆記作對照,由此想來、講話顯得實在一些。當時陷在某個無解的循環裡,赫然──也不知哪來的天才──歸納出「復合後交往壽命為前次交往時間之1/2」、不妨稱呼它為「復合模型」,即復合期將呈顯等比數列(0≦q<1)進展,當達到界限值將再度面臨分手爭議/抉擇;舉例來說,某情侶交往一年後分手、假設他們有意願復合,則他們這段復合期推估為六個月,將再度大爭執一番。
怎麼可能!(翻桌)當時我沒有足夠且嚴謹的樣本蒐集、也沒有紮實的計量訓練,那個「1/2」怎麼來至今仍無解;當時便天外飛來一筆地覺得「就是這樣沒錯!」可能僅僅是如此較好計算、或是我的數學能力僅發展至此為止。況且我也無法解釋縮短的原因為何,而比較像似個相關係數。現在再回頭看,除了感到爆笑──哪來的樣本、自信與係數──再詮釋時、也瞭解當時對於感情修補保持負面,否則係數應大於1才是。
總之、以上是未經驗證且無法負責的個人感想,切忌採用。
另外備註一下、當時還願意聽我鬼扯的飯粒生日快樂耶~
應該是國一、二時候,已經告別「純粹」理論派、亦累積一些蹲點的田野筆記作對照,由此想來、講話顯得實在一些。當時陷在某個無解的循環裡,赫然──也不知哪來的天才──歸納出「復合後交往壽命為前次交往時間之1/2」、不妨稱呼它為「復合模型」,即復合期將呈顯等比數列(0≦q<1)進展,當達到界限值將再度面臨分手爭議/抉擇;舉例來說,某情侶交往一年後分手、假設他們有意願復合,則他們這段復合期推估為六個月,將再度大爭執一番。
怎麼可能!(翻桌)當時我沒有足夠且嚴謹的樣本蒐集、也沒有紮實的計量訓練,那個「1/2」怎麼來至今仍無解;當時便天外飛來一筆地覺得「就是這樣沒錯!」可能僅僅是如此較好計算、或是我的數學能力僅發展至此為止。況且我也無法解釋縮短的原因為何,而比較像似個相關係數。現在再回頭看,除了感到爆笑──哪來的樣本、自信與係數──再詮釋時、也瞭解當時對於感情修補保持負面,否則係數應大於1才是。
總之、以上是未經驗證且無法負責的個人感想,切忌採用。
另外備註一下、當時還願意聽我鬼扯的飯粒生日快樂耶~
0 commenti:
Posta un commen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