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的方向一

「我不需要方向燈&這就是D300的實力」

  在這個下雨的季節,騎車務必留意畫線與鐵蓋處。
  雖然常常笑稱(並保持警戒)馬路有三寶;這麼說總顯得刻板印象味十足、定惹來許多爭議與不平,甚至偶有歧視之意味。作為研究生、特別是出身社會科學院,更是時時告戒自己舉凡宣稱皆立基於紮實的觀察。無論是加強印象也好、破除定見更好,我一直盤算(但缺乏具體步驟)著發展駕駛習慣調查之指標。相對於駕照考(筆)試有標準答案、而我們也多調侃它僅供參考用,在拍照開單以前、道路駕駛狀況仍相當寬泛或極端,以致於不免還會暗啐幾聲「這個人是怎麼開/騎車的?」或是「他駕駛是怎麼拿到的?」當然它也毋須複雜或刁難,畢竟路況總是具體──而非你將撞上一個人或十個人,你該如何抉擇──譬如像似「轉彎前多久打方向燈」、「是否使用後視鏡」、「無號誌路口迴轉時、先切內側或外側」……等,幾乎是你我在路上總是碰到的場景。牽涉到道德與法規層面(還有些尊嚴),用路人願意「據實」以報之程度將是個難突破問題。
  我沒有開車,機車駕駛能力也才(大學)班排第七、八──不要問這個排名怎麼來的──對於路況掌握自然不若前段班的同學們;但有幾點心得也是願意分享,不過就是機車的視野。若要我第一眼判定某人的騎車習慣好壞,我想了想、應該會推崇「方向燈使用得當」的人-得當當然還是個模糊的說法。老梗總是說交通是都市的血脈、運輸了養份與廢物,它也是社會行動/互動的一種形式,尤其都市化越高者、越仰賴制度化號誌以維持通暢。除了號誌指示,單位們亦需要彼此溝通以通往各自目的,但這個單位無法透過言語或音響溝通,僅有煞車燈、方向燈(偶爾還有閃燈)與喇叭能夠操作。方向燈之必要在於告知(前)後方車流你將要「移動一下(不管轉幅多大)」、請別順順地貼上來,因此過短(或沒有)的號誌總是引發大小不一車禍;過長也非純然益事,它反而讓後方不知道你何時要轉動(所以打方向燈慢慢找車位的人就是討厭在這個地方)。重度癮者(機車)甚至在無畫線車道欲變換車流都會習慣性的打方向燈(雖然有點超越法規,似乎來得安全一些)。簡要上述、即駕駛者懂得表達其行車意念;溝通很重要。

  在這個下雨的季節、白黃紅陸續開放,但願雨落留情;只是哪個蠢蛋決定採用「鳳凰花開」標題搭配相思樹姿(又不是本校寒酸無配種植),「來亂的」意味十足。不過能夠貫徹始終地名實不符也算是種風格!恭喜~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0 commenti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