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我曾擔任「心研社」社長──說到這、吳(34)習以運動員宣示代稱我(之於我稱呼他為樂隊指揮),我們其實甚少以社長互稱──不代表我跟心理學多麼熟識。我不清楚這個社團的創立時間點與源由,然無庸置疑地、它隸屬於輔導室則是一事實,包括空間與統治關係皆然。這也造就該社團更多地照顧到輔導諮商這部份,不瞞說、我自己也懷有認知落差與無奈;至於有多少人上課又是另外一個問題。
我的心理學當然兩光,即便大學曾修得三學分。至於揮之不去的一概念-基模,倒是「學而時習之」。時習之的範疇,不是食物、知識或人情,讓我有意識(操作之)實是「臉」:你我他的臉。我總是──無論將要認識的新人、路上擦身而過的陌生人,或已經被我歸納的舊人──想著:「他/她是不是像某個我認識的人(或已記得的臉孔)?」像或不像,強制疊合的(違和/意外地融合)拼湊感也有幾分樂趣(爆笑)。自然地、大家都希望聯想對象是帥哥美女,或按老趙語:「為什麼不是他(李察吉爾)像我。」
事實上、我不擅認人,這牽涉到自己欠缺認真發展種種子基模;對此、梳理周邊誰屬哪類好沒意思,這又不是科學驗證/白癡式新聞口吻比較其吻合度。發文的動機實是近來在某量販店外、赫然瞥見自己現身巨幅廣告。
4 commenti:
我前幾天和張去中華電信時跟他說「欸!那個幫忙抽號碼牌的長得好像 ALB-183!」XDDD
所以你有提議同居嗎...
只有稍微考慮而已
那這個故事就還沒說完嘛...不過起初我以為你是以"lby"式命名,我還想不起什麼姓名是A開頭。
Posta un commen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