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日子難得特別、作個紀錄也好;不過它並非遊記或企劃(咦?)。
(幼時)「返鄉」總是在夜裡,只記得人潮淹滿月台與車廂(那是個你買得到位置也坐不到的年代),當然無景色可言;只想著人怎麼如此多。關於菱形的想像,後來覺得它改裝許久、頗難引發共鳴,第一代電力車組多宣告完成階段性任務而退役。相較之下、回程印象雖無固定車種,由於多在午後乘車、倒是對於「臨停會車」耿耿於懷(不分山/海線)──就算對火車的狂熱、也無助我瞭解整體運務──那個畫面總是:列車減緩速度爾後停車,望向窗外卻沒有對應的月台人氣,而是荒郊野外林間味十足的未名處(特別三義一帶盛產濃霧),叫我非常在意、「火車是怎麼了?」畢竟我一向擬人化處理火車,擔心過份載重而喘不過氣也屬情理。不久車廂便會廣播:「本列車在此臨時停車,請旅客請誤下車~」其他旅客一副鎮定更加深我的困惑。待一陣倏忽而過,列車才又緩緩而前行。現在知道單線區間需辦理會車事宜,會車不當則釀大禍;不過小時候只覺得拖延感(畢竟人多得不能說享受旅程)惱人、有時一等便是好幾分鐘,當然就是那些杳無人煙之惡感騷擾著我。這種「樂趣」在山線雙軌化後、(西部幹線)徒留海線部份區間尚可見列車於站外辦理交會。
那天回大甲時,電車自談文出發後、便臨停等候對向電車通過(班表預定站內會車),而想起那段印象。其實這段文字我只是想紀錄當天坐在我對面的小家庭、讓我會心幾笑:一對年輕夫妻帶著女嬰孩,拎著一個行李箱;小女嬰先是好動一陣子,又要爬上行李箱、又要爸爸抱著,咿咿呀呀無不吸引全車廂目光;再回注意到他們,已是小女嬰安穩地撲在媽媽懷中睡沉,此時列車已進入海線、少了噪動的短區間旅客。傍晚的電車、窗外點綴寂寥暗黃燈,海線區間車顯得靜默,徒留規律的壓軌聲與吊環搖晃著。那對年輕夫妻也隨著小女嬰睡著而偷著片刻小憩一會,令人意外的是、年輕爸爸毫無保留地倚靠在太太肩上沉睡,構成一小幅溫馨畫面;當然、這家人的權力關係大概也能略窺一二,嗯嗯。
Read More!
(幼時)「返鄉」總是在夜裡,只記得人潮淹滿月台與車廂(那是個你買得到位置也坐不到的年代),當然無景色可言;只想著人怎麼如此多。關於菱形的想像,後來覺得它改裝許久、頗難引發共鳴,第一代電力車組多宣告完成階段性任務而退役。相較之下、回程印象雖無固定車種,由於多在午後乘車、倒是對於「臨停會車」耿耿於懷(不分山/海線)──就算對火車的狂熱、也無助我瞭解整體運務──那個畫面總是:列車減緩速度爾後停車,望向窗外卻沒有對應的月台人氣,而是荒郊野外林間味十足的未名處(特別三義一帶盛產濃霧),叫我非常在意、「火車是怎麼了?」畢竟我一向擬人化處理火車,擔心過份載重而喘不過氣也屬情理。不久車廂便會廣播:「本列車在此臨時停車,請旅客請誤下車~」其他旅客一副鎮定更加深我的困惑。待一陣倏忽而過,列車才又緩緩而前行。現在知道單線區間需辦理會車事宜,會車不當則釀大禍;不過小時候只覺得拖延感(畢竟人多得不能說享受旅程)惱人、有時一等便是好幾分鐘,當然就是那些杳無人煙之惡感騷擾著我。這種「樂趣」在山線雙軌化後、(西部幹線)徒留海線部份區間尚可見列車於站外辦理交會。
那天回大甲時,電車自談文出發後、便臨停等候對向電車通過(班表預定站內會車),而想起那段印象。其實這段文字我只是想紀錄當天坐在我對面的小家庭、讓我會心幾笑:一對年輕夫妻帶著女嬰孩,拎著一個行李箱;小女嬰先是好動一陣子,又要爬上行李箱、又要爸爸抱著,咿咿呀呀無不吸引全車廂目光;再回注意到他們,已是小女嬰安穩地撲在媽媽懷中睡沉,此時列車已進入海線、少了噪動的短區間旅客。傍晚的電車、窗外點綴寂寥暗黃燈,海線區間車顯得靜默,徒留規律的壓軌聲與吊環搖晃著。那對年輕夫妻也隨著小女嬰睡著而偷著片刻小憩一會,令人意外的是、年輕爸爸毫無保留地倚靠在太太肩上沉睡,構成一小幅溫馨畫面;當然、這家人的權力關係大概也能略窺一二,嗯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