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火車


  依照系統抽樣欲觀察今年臺中九月的天氣,每隔十天抽樣一次,其結果將大相逕庭:若是八號或九號樣本群,則獲得「臺中九月的天氣皆為藍爆」之結論;倘若是十號樣本群,則天氣灰陰略雨、照片怎麼看就怎樣不滿意。九月份太魯閣號難得造訪海線、恰巧每逢十號行駛,心底的落差感實在難以一語道盡。畢竟(因為天空)拖了兩次、告誡自己非把握卅號不可,往後除了臨時改道、否則遇見的機會仍趨近於零;所幸午後天空還有幾絲陽光穿透雲層、才載著大爺出發往北。包括機會難得、又因為海線部份路段為單線行駛,即電線桿為單側架設、進而能掌握完整的車身,亦為動機之一。
  回頭想想、這應該算是首次嚴格定義下的「追火車」:相較過去於站內拍攝靜態與低速下的進/出站,時間與地點安排則需更多腦力規劃之,更需要簡三八賣力奔馳與當天路況順暢之機運,尤其這幾天吹起陣陣牽引東北風;所幸該班郵輪式列車排站較多,讓我順利跑完預想之拍攝點──清水坡、大甲北、新埔站、好望角、下三叉河、大山北、談文站──儘管許多拍攝點為首次造訪,多虧平時和西濱公路培養感情、以及網站裡那些大作的地點備註,好讓我這菜鳥亦能順序入手。
  作為菜鳥,具體特徵除了規劃折騰自己的行程,未能掌握該景點之最佳視野,還包括菜到不行的攝影技巧-特別是光線不足與動態全面地暴露我的菜味。畢竟是火車攝影,總不好要求它停下來(或慢慢開)、比出「ya~」讓你拍;它從現身到離開視線可能才十來廿秒,頂多再加上軌道/引擎聲爭取多幾秒的預備。於是待它冒出頭,只有猛按快門/連拍的份,幾乎無心無暇照顧到構圖──儘管事前一再模擬與嘗試──倘若軌道離得近、尚得保留退至更安全處的時間,現階段我也不敢與它賭性命。至於那緊張所引發的腎上腺素分泌無疑讓手震更加嚴重。為照顧上述困窘、故我實在偏好晴天出草,照片的成功率也高一些;另一方面、低光照實非本人的大黑D70s所能勝任,其ISO值與當今機種相比、「少個零」仍屬公正中肯評語啊(按:子豪在看照片時、亦冷不勝防地用童稚的語氣說:「哥哥你的螢幕怎麼那麼小~」)。
  相較之下、沿途各景點所遇見的同好則顯得老神在在,輕鬆地調整其裝備──大大一台搭配大大一炮筒──挑定各自屬意的位置、架妥腳架,蓄勢待發。甚至為追求心中理想視角,不惜跳入淨空區內(如圖示的藍色阿伯)、就是要拍出獨樹一幟的成像;不過基於安全考量、我個人非常不推荐就是了。過程中、偶爾會與同好搭上幾句話,分享目前成果與心得,倘若有什麼私房消息或「撇步」也在此流通;待下個景點碰頭時、遂露出某種默契微笑。同行的大爺亦讓他們驚訝、倒不是她長得特別奇怪,實因國內的女性鐵道迷比例極低;雖然她(自我定位)並非鐵道迷,而是被男朋友調派至好望角拍攝(男朋友本人則是跑去下三叉河橋蹲點)。能夠一次打下兩個熱點,非常感謝大爺一路「搧」海風相陪。

  但是追火車其實頗累。扣除當天風大增加騎乘疲憊感不說,途中擔憂能否趕得上下一站(並檢討剛才拍得如何失敗)、此一心理壓力亦堆積心頭;後續幾個奔波行程甚至無時間與空間供我小解與解渴──除了到站與離站時刻明確、剩餘行經時間只能自己拿捏──無不是蘊釀成毛躁的成份;再想到回家還有一堆照片待整理,想到這、那已被風吹乾的眼睛不禁倍感痠澀而用力眨了幾下。隨著順利蹲點與就位、到火車現身之間,偶有一小段喘息,靜靜等候、聽著風聲,情緒亦逐步沉澱平穩;火車聲響則宣告開啟下個循環,手震地拍照、騎上簡三八、恢復忐忑模式,直到談文站終告鬆一口氣(雖然還要騎回大甲)。在情緒平穩的空檔、不免好奇自己該如何理解「追火車」這件事,表面上、固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(欲漂亮地)紀錄特殊時刻,這不外乎是多數鐵道迷的原則之一。只是進一步想想、自己花了一個下午(的時間、體力、精神)來端詳之,又一路走過大半段海線來伴隨之,彷彿賦予它人格一般對待、而不單純只是擬人筆法。
  雖然我沒買到當天限量發售的紀念月台票,不過我幸運地購入某種變形的客製化票券-未依號誌行駛(紅燈右轉)紅單乙張;據說這也是追火車偶有的特產之一喔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2 commenti:

Shi J. Yu-Hao Wu ha detto...

這張照片的構圖好漂亮!!!

pinocchio ha detto...

你該不會在當兵時候、點選客套技能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