鋼鐵溫柔

<鋼鐵溫柔 | 20110925>
  這幾天突然想把手邊的照片整理(雖然我無法拍出漂亮的照片),順道梳理這一切變化的起始為何:相較這一兩年顯著地表達對它們的感情,大學期間搭乘火車的次數寥寥無幾,對照少年與此刻、有時確實為這個反差感到納悶;第一次遠離它們、理由曾約略提過,主因重心逐步移轉至學校生活,並且它無法肩負通勤之責──我曾認真考慮從我家後方跳車下車,只是再認真一點點、就知道這絕對不可行──昨天把照片整理好、歸納出幾個原因讓我重拾注目的眼光:2009年秋冬季、當時大爺同我有個週五午后約會,在她英文課結束後、便立即騎上簡三八四處遊走,中部幾個重點/特殊景點多去過(也在彼時意外造訪微熱山丘);也在當時、偶爾搭配火車去往遠方,才發現自己許久未親近它們、奔馳的主角已略有差異,阿福號與太魯閣號都是在這個冬天有幸搭乘(此時它們已正式運轉兩年餘);不得不說、遊戲「電車GO!」音效/配樂為國內鐵道迷編輯成各列車專屬MV,完完全全啟動對火車愛好的小宇宙。
  不過這個過程總是對大爺不起:每次跑到鐵道範圍、幾乎無暇照顧她,自顧自地東拍西拍;我確定它們非大爺興趣所在,卻得強迫她接受我恣意地展示對它們的愛意(無論拍照、閒逛或乘坐),也未曾問她是否會吃味。只是第一位苦主是母親大人,她曾陪伴國小的我在新竹火車站晃了一整天,母親真偉大。
  現在這個年紀來追火車能獲得較多樂趣,有些小錢能收名片式車票、能到處找拍照點或戳章、搶坐最後一班列車;在不影響主要任務的考量下、還是能夠有些彈性。不過催化這些行動當然不只是縱貫線(樂團)所致,而是我意識到空白的幾年間、錯失了告別的機會:也就在這幾年、許多列車遭汰舊換新之名義消失,車站/路線亦因改建計劃而巨變;它們實是我火車印象的第一幕劇本。雖然我亦反對一味守舊、這對臺鐵本身的體質改善更是不利,只是臺灣文物保存的觀念才要起步,許多物件已拆毀於無消無息中;要不是阿婆(EMU 100型自強號)三組大編成的重要性一再被呼籲,我可能無法意識那些隨著時間流逝的回憶寄宿物已無從尋覓,徒留「純粹的」回憶形式,甚至連告別亦一併省略。於是現在多督促自己該好好作紀錄:喜新厭舊尚屬常情,倘若哪天欲懷舊卻無所憑藉、印象又難以清晰(到記下它的結構圖),我將無力交代自身來自何方、怎麼來;這樣的記憶似乎稍嫌淺薄、幾乎讓自己忘記它的存在。

Share this post!

Bookmark and Share

0 commenti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