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官駕馭
我不確定echo回聲樂團的<感官駕馭>與我所想的是否接近,不過就我瞭解不能並置比較,意即我並非要談論這個樂團或專輯。我有一些想像,類似baudriard的超真實概念(hyper-reality)。起因是前幾天在18尖衝擊時聽聞一些樂聲。但這些音樂著實是個突兀的存在:新竹市政府有心,為了避免音響大剌剌坐落於步道旁,所以為它們裝上石頭的裝扮。這樣還不作做嗎?還不夠,這些音響播放的是擬自然的聲響,可能又是風潮唱片另一力作。在baudriard的脈絡中,多為討論影像的擬像(simulacra),我不確定能否大膽地跨足其他感官。視覺的例子不勝枚舉,在巧克力工廠中那台傳送分子的「電視」,讓食物的氣味傳達至電視機前的每個人。說是有人正在研發這種電視,原理大抵是:有個分子儲存的地方,適時地輸出氣味;或是發出頻率,影響大腦的運作。到最後,msn的傳送物件還真有可能是傳送實體。或許久了,我們真以為那些唱片的聲音才是真實狀況。但是物理感官(視、聽)與化學感官(味、嗅)不適用同種解釋。至於嗅、味覺,則是更有趣的狀況:嗅覺是大腦非常古老的構造,與情緒、運動連接完整,但是對於掌管言語的左腦新皮質區卻少有直接交流。所以人們很難用言語去表達對氣味的感受,大多是用「跟什麼很像」的表達方式。當然每個時代對於氣味的好惡也會不同。然而康德等哲學家對嗅覺表達輕視,認為這是動物性的感官、屈服於生物本性。體味確實會透露一些私人的訊息,透過掩蓋體味竟使公共性成為可能。也可以說嗅覺可能足以稱為商品,因為某種層面上已經被符號化。不過這些香精、香水透過提煉,分子式可能與原本的狀態相差有限,這樣是否也類似超真實的想像?畢竟人的嗅覺能力有限,分不出男性費洛蒙、公豬費洛蒙與松露之間的差異,雖然失之以毫差之千里。每次會「偷偷地」聞每個人的味道(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先想到偷偷地這個狀態,聞別人的味道不禮貌嗎?呼應公共性),心想:嗅覺確實與記憶有比較深的連結,我有藉由嗅覺建立起與某人的印象,但這些味道的主人是我所認識的那個人嗎?看來這比超真實還刺激。回應章首,我不確定echo想表達什麼,不過對於「感官駕馭」與「被感官駕馭」這兩件事感到納悶。
1 commenti:
喔...你是不是拼錯了
Baudrillard
Posta un commento